薛福成是我国晚清思想家、外交家。他对我国早期资本主义现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薛福成(1838—1894)出生于无锡一个诗书世家。21岁时中了秀才,但在乡试中只中了一个不能进京会试的副贡生。科场的失利,加之英国对我国发动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使他的思想向儒学的经世致用倾斜。26岁时就撰写了有名的《选举论》,向延续一千多年来的科举制度所产生的种种流弊提出了尖锐的批评。27岁向曾国藩上了万言书,提出了《养人才》、《广垦田》、《兴屯政》、《治捻寇》、《澄吏治》、《厚民生》、《筹海防》、《挽时变》的8项建议,也是他当时8项政治主张。其中的最后2项触及到当时刚刚兴起的洋务问题。这一万言书受到了曾国藩的赏识,他成了曾国藩的幕僚。 薛福成进入曾国藩幕府后,接触到政治、军事等许多事务,眼界开阔了,思想越来越向深层次发展。37岁时写成了《应诏陈言疏》,包括《治平六策》和《海防密议十条》。《治平六策》提出了养贤才”、“肃吏治”、“恤民隐”、“筹漕运”、“练军实”、“裕财用”。《筹海防密议》包括“择交宜审”、“储才宜豫”、“制器宜精”、“开矿宜筹”、“水师宜练”、“铁甲船宜购”、“条约诸书宜颁发州县”。提出要重视新式人才,重视科学技术,重视外交工作,重视发展民营工商企业等。这一年他进入了李鸿章的幕府。
薛福成人到中年以后,对谋求自强的洋务运动在理论上认识越来越深刻,也越来越系统了。他写下了著名的《筹洋刍议》。《筹洋当议》二万余言。分《约章》、《边防》、《邻交》、《利器》、《敌情》、藩邦》、《商政》、《船政》、《矿政》、《利权》、《变法》,其中《利权》分1—4章。合计十四章。《约章》所谈的,是以维护中国之领土完整、主权独立为最高原则。《边防》所谈的是针对当时沙俄和日本的侵略,提出的预防措施,目的是保卫我国边疆的安全,这是一个独立国家所必需的。《邻交》紧接上章,所谈的是正确处理和日本的外交事务。在分析了中日力量对比之后,提出对日的外交要“利用刚”,“以示振作之机也。”《敌情》所谈的,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如何利用敌国相互之间的矛盾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藩邦》所谈的是我国周围的国家,他们和我们一样遭遇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站在我们的立场“如何救之”。以上各章虽然不是本来意义上的洋务,但洋务运动要顺利展开,必需以国家的独立自主为前提,还必需有一个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没有这些条件,工业化、现代化都是无法进行的。《商政》、《船政》、《矿政》,所谈的都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重要作用。他指出西方国家之得富强,是“工商为先”的结果。“其致富之术,非工不足开商之源,则工又为其基而商为其用。十几年参与洋务的经验也使他看到官办的种种流弊,他提倡官督商办。主张利用私人资本,创办官督商办的企业。好处在“人人欲其私”,如因势利导则“无损于公家之帑项,而终为公家之大利。”《变法》一章是《筹洋刍议》中最为重要的一章,它是全书的理论依据,也是全书的理论概括。他指出,变通旧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当今兴办洋务,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天道数百年小变,数千年大变。”“世变小,则治世法因之小变,世变大,则治世法因之大变。”这是不因人之认识与否而转移的。一些顽固派,坚持“不变之道”,实际是昧于大势,“变今以复古”。只有实行“迭变之法”方始能够“变古以就今”。薛福成提出的变法思想是对墨守成规的保守派思想的有力冲击。
薛福成46岁时担任了宁绍台道。就在这一年,法国对我国发动了战争,法国舰队在强占了我国台湾基隆以后,又袭击我南洋海军,击沉了我11艘军舰和19艘商船。接着,入侵我镇海、定海,薛福成坐镇宁波,指挥了保卫镇海之战,击退了法国舰队的多次进攻,法国舰队司令孤拔在进攻镇海时被我炮弹击伤,后不治身亡。 薛福成于51岁时出使英、法、比、意四国钦差大臣。他在任驻外使节时,有几件重要的外交活动,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争回了被侵占的部分领土,促成了清廷保护侨民的权利,这在中国对外关系史上都是值得称颂的。 1890年,薛福成见到侨民在国外备受欺凌的情状,于当年10月10日向清廷递呈了《通筹南洋各岛设立领事保护侨民疏》,痛切地陈述了侨民的艰难处境,提出在南洋侨民集中之处设立领事馆以保护侨民权益。次年又推荐黄遵宪担任驻新加坡理事。他这一建议得到朝廷批准。从此我国在南洋地有了代表政府的外交人员。1891年(光绪十七年)3月4日,薛向英国外交部递交照会,要求双方重开“勘定中缅边界与磋商通商事宜”。经过旷日持久、有理有节的谈判斗争,终于使英方与我签订了《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这一条约是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外交史上一个空前的平等条约,争回了滇缅边境被英国侵占的大片领土,得到了被英国把持的几处关隘,确认了清廷可在缅甸设立领事并享受“最优之国”的权益。
在欧洲任外交使节的日子里,他驻节于伦敦、巴黎、罗马等都城,往来于英、法、意、比四国。在日常的外交活动之余,对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以至于民情风俗进行了广泛的考察。薛福成看到欧洲一些国家在实现现代化、工业化的过程中,科学和技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发展社会经济的作用之后,他改变了主张,认为要使国家富强必须大力发展私人兴办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他在旁听英、法议会后,对它们的政治制度也有所了解,得出这样的看法,中国要“求强”,必须从各方面改变,其中包括政治制度。怎样改?他的结论是“君民共主,无君主、民主偏重之弊,最为斟酌得中。”他的政治思想向君主立宪前进了一步。成为我国早期改革政治的倡导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