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的一次游历 ——记李鸿章的欧美之行

发布时间:2019-03-18 15:30来源于:李鸿章故居陈列馆

    1896年3月28日,晚清重臣李鸿章怀着无限的希望和憧憬,登上法国邮轮,开始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次的远行。此刻,他坐在轮椅上凭栏远眺,内心如同波涛般汹涌。一年前,因为甲午战败,他被迫来到日本马关签订议和条约。未想到,来到日本的第六天,就遭到日本浪人的袭击,子弹穿过了他的坐颊骨,险些丧命。国际舆论对日本公然违背国际法的做法进行了谴责,对李鸿章的遭遇深表同情。在舆论压力下,日本减少了中国的赔款数额,以至当时民间流传着“挨了一子弹,少了一千万”的说法,这也算是对李鸿章所受枪伤的一点安慰吧!回忆当时的情景,此时的李鸿章不免心有余悸。甲午之战不仅毁掉了李鸿章的“一世英名”,更让他深刻意识到日本对中国的巨大威胁,所以李鸿章首先想到的就是寻找新的盟友来遏制日本的侵略野心。恰巧俄国在“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日本抢占辽东半岛的算盘落空。俄国的表现让李鸿章和清政府看到了希望,并且迅速制定了“联俄制日”的主张。当时的李鸿章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利用日俄在东三省的矛盾,联合俄国就能对抗日本。1896年6月,恰巧沙皇尼姑拉二世的加冕典礼,李鸿章接受俄皇邀请,开始了他的欧美之行。

 俄国之行
    对于李鸿章和清朝政府来说,俄国之行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大清国未来的前途。4月30日李鸿章抵达彼得堡,分别受到财政大臣维特和沙皇尼古拉二世地亲自接见。随后几天,除了参加国王的加冕典礼之外,李鸿章将大部分时间放在了与维特和罗拔洛夫就订立中俄军事同盟条约的谈判问题上。谈判中,沙俄的狼子野心被充分暴露,而李鸿章却被其迷惑,一厢情愿地相信沙俄会保持中国的领土完整。经过多轮谈判,6月3日,李鸿章与罗拔洛夫、维特代表两国政府在《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中俄密约》上正式签字。密约具体内容是:如果日本侵占俄国东部或中国、朝鲜,中俄两国应将所有海陆军及军火粮食,尽力互相接济;中俄两国不经两国协商同意,不得单独与敌人议和;开战时,中国所有口岸均允俄国兵舰驶入;中国政府允许俄国在黑龙江、吉林地方建筑铁路通往海参崴,开战时,俄国可以用这条铁路运输士兵、粮食等。通过该条约,俄国不仅夺得了中国东北的铁路路权,而且为日后俄国开进中国其他口岸打开了方便之门。而李鸿章却天真地认为该条约只是俄国与我国的友好同盟条约,还得意地宣称中俄交涉成功意味着“联俄制日”的大计划就要实现,中国在十年内必无事,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政治性条约的危害性。1901年李鸿章弥留之际,俄国还威逼其在《奉天交地暂且章程》签字,1904年日俄就争夺东三省在中国境内展开战争。难怪黄遵宪在写给李鸿章的挽诗中,说到李鸿章是“老来失计亲豺虎”。
 
德国之行
    德国之行让李鸿章见识到拥有世界上最强大陆军国家的实力,德国对这位一直致力于国内陆军改革的大臣也是充满仰慕之情。德国外交部为了表示李鸿章信赖德国陆军的感激之情,赠送了“红鹰大十字头等宝星”,该勋章也是德国首次授予一名外国人。为了一睹德国“铁血宰相”的风采,李鸿章特地驱车至汉堡拜会了俾斯麦,两人一见如故,分别交换了各自对内政外交的看法。李鸿章向其询问“何为国家富强的良策”?俾斯麦回答“练兵为第一要务”,对此回答,李鸿章感受颇深,因为俾斯麦就是凭借当时普鲁士强大的军事力量才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的。李鸿章当然更不忘到德国最著名的军火及钢铁制造商克虏伯公司参观,可以说,李鸿章与其历史渊源已久。1871年,出于海防的需要,李鸿章一口气向其定购了328门各种口径的大炮,布防在大沽口、北塘、山海关等炮台,以此来稳固北京城的防务安全。由于受到日本侵略台湾的刺激,李鸿章又派遣特使前往德国与克虏伯家族谈判,要求只要克虏伯同意出资为中国培训火炮专家,中国就可能继续购买其大炮,否则中国会向欧洲其他军火制造商靠拢。为了进一步遏制日本的野心,李鸿章向德国购买了“定远”、“致远”、“济远”等船舰。当坐着轮椅的李鸿章来到埃森军工厂时,他不禁久久抚摸着那些寄托他重振海防梦想的克虏伯大炮。李鸿章的德国之行给德国人民以深刻印象,克虏伯家族委托慕尼黑雕塑家奥托.朗为这位“东方的俾斯麦”量身定制了一尊李鸿章铜像,铜像上的李中堂气质高贵,神情安详,活脱脱展示了一副东方长者的威仪。
                      
法国之行
    法国之行让李鸿章看到了“世界艺术之都”的魅力,在巴黎的13天里,李鸿章参加了一系列活动,受到其隆重接待和普遍欢迎。在向法国总统呈递国书时,李鸿章表示希望中法两国能够世代友好。在登上埃菲尔铁塔眺全巴黎的那一刻,李鸿章不禁为其繁华所折服,以至流连忘返。为了尽可能多地了解巴黎,在法国官员和保镖的护送下,李鸿章对巴黎的各个单位进行了参观访问,相继访问了巴黎银行、武备学院、皇家动物园、博物院、图书馆和《费加罗报》报社等,这些先进的机构和公共设施让李鸿章真正体会到西方文明的先进。结束了巴黎的参观后,李鸿章又马不停蹄地去莱茵省等地游历,参观了枪炮局和炼铁厂,观看了来复枪和钢炮实弹射击表演。法国之行给李鸿章最深印象的是其农业的兴盛,在接受法国记者采访时,李鸿章高度赞扬了法国政府的农业政策,对法国农民的富裕生活羡慕不已。总之,法国之旅,是一次没有硬性政治任务和经贸任务的旅游性礼节性正式友好访问。
 
英国之行
    作为拥有世界上最强大海军英国,李鸿章早就心驰神往。在觐见维多利亚女王时,李鸿章被授予了“维多利亚头等大十字宝星”,成为了首个获此殊荣的外国人。中堂高度赞扬了英国一直以来对中国海军建设的支持,并希望英国能够一如既往地加强与中国的往来。在英国的20天里,李鸿章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就是增加进口关税即从值百抽五提高为值百抽十。在与英国首相讨论这个问题时,首相以增加关税势必影响在华广大商人的利益为借口,拒绝了该提议。针对此种不公平的现象,李鸿章进行了有力辩驳。李鸿章的英国之行,引起了英国金融界的高度重视,汇丰银行、国家银行、邮政总局和商务总局纷纷设宴款待李鸿章。军工企业和海军是李鸿章一直关注的重点,在参观了朴茨矛斯的海军大演习、船坞厂、枪炮厂和钢厂时,李鸿章对英国先进的军事工业让其赞不绝口,还不顾身份,虚心求教,给英国的工程技术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发表离英告别词中,李鸿章表示只要在世一天就当竭力为国谋富强,并希望回华后能够重握大权。
 
美国之行
    美国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就一跃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并争相成为多个国家效仿的对象。李鸿章对这年轻的国度充满了好奇,尤其对美国的两党制表现了极大兴趣。在美国的九天里,他参观了费城的独立厅、自由钟、国会大厦和国会图书馆等,高度赞扬了美国政府官员的办事效率之高以及美国民众的言论自由。美国政府也给予了李鸿章“史无前例的礼遇”,不仅受到21响礼炮的欢迎,还得到克里夫兰总统的亲自接见。在接受了《纽约时报》的采访时,李鸿章就中西教育、言论自由以及美国的排华法案等问题进行了回答。针对美国的排华法案,李鸿章进行了毫不客气的批评,同时希望美国政府能够致力于中美两国的长远利益,取消排华法案。
 
    李鸿章的此次欧美之行,行程九万里,历时200余天,创造了当时世界外交史上的奇迹。其所到之国,受到了高规格礼遇,更是引起舆论界的轩然大波。西方媒体对其出访进行了全面报道,他们对这位睿智的东方长者充满了敬仰,对其敏锐的思维、极好的口才、无比的勇气以及高贵的气质赞叹不已,甚至有媒体宣称,如果李中堂早些出访,也许当时的中国会是另外一番景象,至今在李鸿章所到之国的历史档案馆里还保留着当年他出访的详细资料和相关图片。
    这样一次旅游性和礼节性的友好访问,尽管没有达到既定的目的,但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从事件本身来看,他是一次前无古人的创举,是中华帝国的高级官员首次主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开始真正了解西方。其次对李鸿章本人来说,这次出访将他个人的魅力抬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让西方见识到“世界三大老”(格兰斯顿。俾斯麦和李鸿章)之一的风采,更重要的是让他真切感受到西方文明的先进,对他回国后的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谈到这次欧美之行时,他说道 “其扼要之处,实在他们国家上下一心,所以能齐心合作,无事不举,积富为强。中国则政杂言庞,而生财之法又不逮远甚。每于纵观之际,时增内顾之忧。”由此看出李鸿章的这一中西对比观是很有见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