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致黄赞汤函》析

发布时间:2019-03-27 13:26来源于:李鸿章故居陈列馆

内容提要:《曾国藩致黄赞汤函》为未刊资料,反映了曾国藩在江西镇压太平军时的战略构想,对曾国藩及清朝在镇压太平军时的战略的研究颇有裨益。通过此信,可以了解到曾国藩在咸丰六年时仍对已方力量估计过高,对太平军力量认识不足,结果导致江西战局陷入了危机。
 关键词: 曾国藩 黄赞汤 江西战略 得失 
   
《曾国藩致黄赞汤函》为未刊稿件,信中言事详实生动,内容如下:

莘翁老前辈大人阁下:
        初六日接奉初三惠函,敬悉一切。吉郡沦陷,不特阁下无以对桑梓父老,即国藩亦无以对彼都士庶输将眷爱之悃。当国藩坚主剿临不主援吉之时,实不料周协迁延,久不攻临,尤不料周升守终阻泰和,不能到吉也。此时贼势浩大,或窜赣州,或犯抚、建,皆意中事。侍昨咨中丞请以遮将扼守樟树,而以周协上东岸迎剿,保全抚、建,业经分札各处。惟遮军恐不足以资守御,而樟树为扼要不可失之地。兹又有书与雪琴观察熟商矣。罗山兄在德、汉,既不能克,本日专足飞书嘱其回援江省,词甚迫切,恐中途梗误,二日内当再专人去。罗山明于大局,必能星速前来。但不知得一月饷起行否耳?侍亦时思晋省,因此间水师无贤将领,廿九日又新挫,不敢抽身。若带青山湖口水陆诸军一并晋省,则此路藩篱全撤,贼舟可直入广饶,尤为失计。若非贼氛直逼省城,似总以不撤敝处之北防为是。祈阁下与中丞及各官绅细商见示为荷。浙引畅行,不无小补,但使官盐可销,则私税一案浙中亦当不再腾非议。前候台驾到营再复浙书,今即不俟商定而径复矣。粤东拨兵援赣之举即日入奏。余不一一。顺请台安。侍曾国藩顿首。(咸丰六年)二月七日。
 
        此信当写于吉安被石达军率领西征军攻克之后,其时罗泽南尚未战死,所以应是咸丰六年。黄赞汤 (1805-1869) 字莘农,江西庐陵(今吉安)人,道光进士。历官刑部右侍郎、福建学政、东河河道总督、广东巡抚等职。咸丰三四年间,与曾国藩一样为在籍守制侍郎身份,曾劝捐银两,与曾国藩关系密切,后任广东巡抚。他对湘军支援甚力,为曾国藩及湘军的奥援。
 
        咸丰六年(1856)初的清太双方在江西及邻近省份的战略态势为:太平军则分别由韦志俊、林启荣坚守九江、武汉,取守势,而石达开展开战略机动,乘虚攻取粮饷之地江西,先略取州府,进而伺机攻击南昌。湘军塔齐布部围攻九江,胡林翼、罗泽南部攻武汉。而清绿营兵勇及湘军在江西处于被动挨打的态势。
 
        此前,曾国藩率领的湘军集中兵力,经湘潭等战后,迭次消灭了先后投入湖南战场的太平军西征军部队,转而决心实施“四省合防,以剿为堵”的总体战略,以湘军为机动主力,开始“出省作战”,经武汉、田家镇会战,将太平军逐出湖北。
 
        在湘军的强大压力下,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调整了战略,重新组织了西征班底,增派援军,并委派具有雄才大略的翼王石达开统一指挥西征军事。石达开临危受命,捕捉住湘军屡胜而骄、后勤补给过长的弱点,先疲惫湘军,俟机在九江、湖口大败湘军,转入全面反攻,三克武昌。受咸丰严旨,曾国藩派胡林翼回援武汉。胡林翼意见与曾国藩相左,认为应当夺取武汉,“并力从湖南、北节节打通”①
 
        信中提及的周升守为周汝筠,他率“一军来援,阻于泰和之贼,不得前”。太平军兵力雄厚,除攻吉安的部队外,还安排了强有力的阻援部队,使援军无法接近吉安。而曾国藩想让周凤山打赣西北的临州来牵制分散太平军围吉兵力的企图因周凤山“迁延,久不攻临”而未实现。周协指周凤山,塔齐布死后由周接统其军。曾国藩已善于运用积极防御战略,“以剿为堵”,以进攻来改变消极被动防守,从而对太平军的整个西征战略起到了制衡的作用。可以看出他日后分派李鸿章、左宗堂进取苏、闽以分太平军之势的战略手法在此时已渐臻于成熟。遮将是指遮克敦布,受江西巡抚文俊(文中之“中丞”)委派,统带增援部队,但才到乐安时吉安就已经被攻克。
    因此石达开留下韦志俊、林启荣守卫武汉、九江,自己虚晃一枪,亲自率主力进入江西,从1855年11底至1856年3月,短短3个月,横扫赣西数十府县。本来经九江、湖口战后,整个湘军四分五裂,分为四、五支:水师被一切为二,分为长江和鄱阳湖两部分,胡、罗二人又先后北上围攻武汉。为保住内湖水师的出口安全,曾国藩坐镇南康水营,陆师由李元度率领驻吴城镇,水师进泊青山。南康、青山虽都为鄱阳沿湖重镇,可以吸引石达开派兵来攻。但是兵力分散向来是兵家大忌,曾国藩这样布局使自己和湘军陷入极其不利的境地。
 
        信中提及的浙引一事也事出有因。因湘军此时出省作战,人数经多次募集达数万之众,根本无法解决军饷、给养线过长的问题。因此曾国藩于咸丰五年奏准由浙省盐引抵湘军兵饷,运至江西当地销售,但是随着湘军在江西实际控制范围的急速缩小,销售也行将成为问题。
 
曾国藩的战略得失
        曾国藩当时的战略企图是“若雄师(指湖北湘军)能从北岸长驱,与水军鼓行东下,直至小池口、八里江等处,则敝处青山湖口之师忽如枯鱼之得水,江西瑞州、临江之贼忽如釜底之去薪” ②这在理论上似乎是可行的。因而曾国藩在江西还对太平军积极开展攻势,此前曾国藩已经和新任江西巡抚文俊“商令周凤山一军先剿临江之贼”,以图求援吉安,但是他并不了解此时的西征军远非他时可比,而是事权统一、谋略超群的石达开亲自指挥的西征军主力部队。他的想法尤其不符合湘军的实际。他过高估计了湘军的实力,犯了两个拳头的错误,结果使湖北、江西两个战场都陷入困境。
 
        曾国藩为何不放弃江西而全力赴援湖北的原因有二:一为,曾国藩不想放弃被困在鄱阳湖里内湖水师,因此必须保住出湖口;二是湖南、两广、闽浙等省调拨的军事物资一般都经江西转送,而且鄱阳湖、赣江两岸盛产大米,本就是清政府的财赋重区,湘军自出省作战以来,饷需濒于枯竭,必须有可靠的保障。但是太平军自西征后开始,已经改变了过去攻下城池旋取旋弃的方式,设官守土,开始注意天京上游的军事要地一城一地的得失。江西省作为双方势在必争的要地,石达开不惜投入重兵,江西成为西征的主战场之一。
 
        其实曾国藩自己也清楚,此段时间湘军兵力分散,“臣军自岳州而下,水陆万馀人,并为一支。今则分调为四、五支,其得力之将,如塔齐布中道殂谢,罗泽南、杨载福分往鄂省,不克合并。” ③但是曾国藩仍然想在自己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在江西等地展开牵制行动,结果力不从心,石达开回师图赣,顺势展开反牵制行动,调动湘军。在江西陷入困境的曾国藩屡次写信向罗泽南求援,而这些告急飞书成为罗泽南的催命符。韦志俊在武汉守卫得当,牵制了湘军与绿营无法分身支援江西。此信写后不久,罗泽南因屡接曾国藩告援信后,“日夜忧愤,督战益急”,④冒险强攻武昌,结果额头中弹,“血流衣带”,六天后殒命,罗的弟子李续宾接统其军。
 
        曾国藩此时手中无将,塔齐布已死,周凤山有勇无谋,胡林翼在湖北长围久困武汉,唯一的战略机动力量罗泽南部被派往武汉,顿兵于坚城之下,势力消耗,主将阵亡大受挫折。江西危殆,发生了雪崩式反应,自吉安失守后不久,连曾国藩在信中所说的“扼要不可失之地”樟树镇也丢失了,周凤山部被歼灭,抚州、建昌、南丰等地易手。“综计是时贼陷江西府城八,州县城邑五十有奇。”“自鄂渚以南,达于梅岭,贼踪绵亘数百里,众号数十万”。 ⑤
 
        曾国藩株守江西不走导致大败,自己陷入了绝境,反而牵制了围攻武汉的清军欲南下支援,宣告了其战略构想的失败。只是因为当时石达开回援天京,以及太平军将领赖汉英久围南昌不克的前车之鉴才使石达开未遽攻省城南昌,才使曾国藩逃脱了覆败的命运。
 
注:
①《胡文忠公遗集》卷3,页2
②《曾文正公全集•书札》132页
③《曾文正公年谱》
④《湘军志》王闿运 页32
⑤《曾文正公批牍》卷一67页《请拨浙引用盐抵饷咨户部》